close
三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〈六人行的最後一集〉。當時悼念的是一個近似最完美的夥伴關係的結束,至少在我心中它幾乎是最完美的。

而當時的結束,是關係形式上的結束,六人行的場景熄了燈,各自搬離那個曾經共同擁有的場景,走向不同的旅程。

但現在另一個結束來臨,這個結束不在形式,而是內在價值觀的分道揚鑣。我心裡清楚的知道,某種程度的我還在原地,而那個我曾經同行、一起創造些什麼的伙伴,已經朝向與我不同的方向,前進。

所以大家終究都到了另一邊,無論這個「另一邊」是不是同一邊,而我永遠待在「這裡」,哪裡也去不了的這裡,「這裡」就是我,而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尋找下一個伙伴,或者其實,這裡就已經是任何形式伙伴的盡頭了。

2009.11.29

目前的我處於這樣的「盡頭」。關係的盡頭並不是結束,而是空無一人除了自己的情境;然而明明我早就知道也曾處於這樣的狀態,怎麼還會覺得世界有可能不同?

這讓我想到許久前的一部電影《接觸未來》。茱莉福斯特飾演的科學家並不能給出宇宙生命的解答,信仰科學的她因而處於不得不對抗宗教的窘境,即使令她心動的對象是個擁護神的使者;但電影中的一句話也許簡單道盡所有人類活動的起源,就是希望藉著人與人接觸而不再孤獨,這也是她信賴科學而一無反顧地實踐之後所要追求的:已逝的父親、童年的遺憾、愛與被愛的渴望......接觸、進而不再孤獨,因為總有那麼深邃的孤獨感,需要被排解,於是我們需要信仰一個價值,直奔而去。

但在意氣風發地追求之後,一如《接觸未來》的女主角,總是無法窮盡,任何事物都有其盡頭。於是這個盡頭,又指回到人的自身。人際關係的盡頭有時並不是結束,而是回到獨自一人的心理狀態,以及必須想辦法延續不會結束的關係,諸如血親、感情。

於是我們又從一人孤獨的情境,試圖找到重新出發的路徑。於此,六人行最後一集的落幕,就顯得並不那麼感傷了,因為外在形式的結束並不如走到內在的盡頭令人感到空虛。

或者看似「盡頭」的境界,才是想要呼喊丟棄不願承認的真實世界,急欲擺脫的孤獨感其實是最應該學習去認知和接受,在一邊發展各式人際關係的同時,也不斷建構這個一人世界的真實面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零 的頭像

    三明治農莊

    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